木建筑中心助力校友保护国宝

2021年3月8日,山西省晋城市高平县举行了“高平市米山镇显圣观接受社会力量资助修缮开工仪式”,上海交通大学1996级学生朱丹一、张健夫妇以「“缮”基金」名义为本次修缮项目作捐赠,截止至3月11日,显圣观修缮项目已募集84万元。木建筑中心主任、设计学院院长助理、建筑系博士生导师刘杰教授作为特邀顾问出席现场。

▲显圣观·风雨中被侵蚀的木构建筑

山西省晋阳高平市米山镇位于长平古战场——大粮山下,显圣观就坐落于米西村中,已经在历史的风雨飘摇中矗立了近800年。它坐北朝南,整体占地约2018平方米。现存正殿(三清殿)、西楼(文昌阁)和南侧的山门。东楼已于近年坍塌。通过当地文物部门对建筑的构造做法、用材分析,结合当地建筑构造特征比较研究表明,现存的大殿具有明显的金元风格,而西侧二层的文昌阁为明清遗构。现存建筑物已濒临坍塌,急需维护。

▲“显圣观”现状

▲项目现场鸟瞰

      ▲高平市米山镇显圣观西殿

项目现存元代五开间歇山顶木构大殿一座、元代山门一座,以及大殿侧旁2层楼明代的文昌阁。建筑物已经和周围的民宅、商铺、机关办公呈犬牙交错状态,院落边界已模糊。

    ▲“显圣观”现状

通过当地文物部门对建筑的构造做法、用材分析,结合当地建筑构造特征比较研究表明,现存的大殿具有明显的金元木构风格,而西侧二层的文昌阁为明清遗构。其中,西侧的一堵墙壁上镶有两块碑,是嘉庆二十年(1815年)订立的《禁夏禁秋条规》。

▲墙碑

“我身后就是显圣观的山门,显圣观原来门前还有两座石狮子。”米西村一位68岁的毕姓老人在显圣观前做修鞋生意时讲到。

 ▲明代文昌阁 / “显圣观”现状

 ▲木建筑中心刘杰教授与高平市李琳副市长交流,左一为张健,右一为朱丹一

▲木建筑中心刘杰教授在现场调研,左一左二为捐赠者朱丹一、张健夫妇

从2012年起,朱丹一、张健以及伙伴们因为项目原因初涉三晋大地,随着工作推进逐渐有机会深入到许多县、乡、镇。期间他们见到了大量震撼人心的国家文物保护单位,也见到了更多湮没在民宅间、田野里、荒山上的优秀古代建筑。其中不乏宋元时期的精品木构,由于缺乏维修保护资金而荒废破落,甚至面临即将坍塌的风险。 

“缮”基金的念头就在这一次次的山西行中,逐渐清晰起来。朱丹一、张健和团队的伙伴们得知了在当地高平米山镇有一栋具金元时代特征的木构建筑即将倒塌。经过实地考察后,他们发现这栋木构建筑的处境非常艰难:因为缺乏资金只能暂时以彩钢板搭建简易棚才得以被临时保护。大家分外心痛,一起决定要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尽绵薄之力呵护我们现存的历史建筑。

▲“显圣观”现状

在2020年底前,由朱丹一、张健代表的团队牵头,和多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创立的“缮”基金正式成立,设立在山西省晋城市慈善总会名下。“缮”字,意“修补”、“整治”,音同“善”,表达一片纯公益的善心。同时,绞丝旁左右结构的缮字,意寓“以善念为纽带,以缮行做公益”的信念。与此同时,通过原来在交大的王洪江老师,朱丹一、张健联系到了当时他们上学时就已熟悉的古建筑研究学者,也是他们的老师——设计学院木建筑中心主任刘杰教授,希望邀请母校相关专业的师生作为“缮”基金的学术顾问和坚强后盾。

▲木建筑中心主任刘杰教授与国宝守护人郭大爷

“以‘输血’激发‘造血’,我们希望通过这个样本,探索一条「由社会力量资助修缮」、「社会力量与高校资源结合文物保护工作」的模式,也希望更多有识之士可以加入到我们的队伍。” 设计学院木建筑中心刘杰教授讲到,“让文物活起来,让百姓参与进来,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文物赋彩乡村振兴之路,这是我们的期待。” 建筑的价值不是只存在于那些创造这个建筑的人们,它还属于那些一代代凝视过、仰望过和保护过这些建筑的人们。

今后,“缮”基金将继续携手母校——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共同促进我国古建筑保护与社会的协调发展,让文化遗产保护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普通事件,让其成果惠及广大群众。